推荐:道教义枢
《道教义枢》十卷,唐青溪道士孟安排编集。《正统道藏》收入太平部。孟氏身世不详。据陈子昂于武周圣历二年(699)所撰《荆州大崇福观记》载:孟安排于武则天圣
历(698~699)年间尽力促成了大崇福观的得名与修饰。这说明他大约活动于唐高宗和
武周时代。今人陈国符《道藏源流考》据此也认为孟安排为武周时道士,但又称“此非
《道教义枢》撰人”。在《道教义枢·序》中,孟氏引用了《隋书·经籍志》论元始天
尊一节,而《隋书》成于唐高宗显庆元年(656),从其成书到流传于社会,在当时条件
下,当有一个过程。由此推考,陈子昂所称道士孟安排与《道教义枢》编集者当系同一
人。
孟安排在该书序言中称,《道教义枢》是以《玄门大义》为底本,“芟夷繁冗,广
引众经,以事类之”,借以“显至道之教方,标大义之枢要,勒成十卷,凡三十七条”。
即道德、法身、三宝、位业、三洞、七部、十二部、两半、道意、十善、因果、五荫、
六情、三业、十恶、三一、二观、三乘、六通、四达、六度、四等、三界、五道、混元、
理教、境智、自然、道性、福田、净土、三世、五浊、动寂、感应、有无、假实三十七
条教义。其中三乘、四等、四达、六通、六度今已佚,实存三十二条。
《道教义枢》是唐代道教教义的重要类书,它集此前的道教教义之大成,其中也不
乏道教哲学范畴,它对道教教义的阐述正是通过解释范畴和名词术语进行的。择其要者
略述如次。
一,关于“道德”。书中定义为:道者理也、通也、导也;
德者得也、成也、不丧也。以道为虚无之理,与当时道教重玄派成玄英所说的道为
“虚通之妙理”,李荣所谓道为“虚极之理”大体一致,由此可见《道教义枢》在解释
道教教义时多援引重玄派的观点。
二,关于“法身”。书中引《升玄经》称“吾以立气周流八极,或号元始,或号老
君,或号太上,或为世师,随人所好,为作法身。”孟氏并进一步解释:法是轨仪,身
为气象,至人气象可轨,故曰法身。“法身”本为佛教“三身”之一,佛教一般把法身
佛认同为理性化的精神实体,但密教赋予大日如来人格化表征。孟氏讲的法身也是有人
格特征的,这便是“至人”的人格。
三,关于“位业”。指登仙学道的阶业不同,证果成真,高卑有别。对位业的解释
诸家不一,孟氏依《玄门论》中摇亮、玄靖二法师义旨,认为有“禀生位”和“证仙品”
两大系统。禀生位包括“界内有欲观感生凡三十二品”、“界外无欲观感生凡二十七品”。
证仙品始于“发心”,终于“极道”,大体有五位。这些复杂的证道阶梯,每晋升一步
都须经过道德修炼,故“业”是至善的德行,非此无以升“位”。
四,关于“道意”。讲入道初心,应归真妙趣,断生死之累,绝有欲之津,证无为
之果。归纳为“自然道意”、“研习道意”、“知真道意”、“出离道意”、“无上道
意”五种。都是讲“正道之心”,修习者应具备这种无上道心。
五,关于“三一”。主要内容是说:精、神、气三者混而为一。精以虚妙智照为功;
神以无方绝累为用;气是方所形相之法。又称夷、希、微,夷即是精,希即是神,微即
是气。
孟氏多引重玄派对三一的论说,并从修炼角度引诸经所述如何存三守一。
六,关于“混元”。阐发万物生成说,描绘宇宙天体的构成。所谓“混元”,相当
于《易纬乾凿度》说的“浑沦”,是万物混然一体未分离时的状态。孟氏据道经构建了
一个天界生成论,即混元一气的大罗天化生玄元始三气,并转化为三清天,此三气各自
又生三气,合为九气,成九天,九天各生三天加上本来的九天,构成三十六天。
七,关于“自然”。它与传统道教所讲不同,以佛教的因缘假合说为其底蕴。孟氏
诠释“自然”,完全采用佛教中观方法,内容上也汲取了《中论》的《观因缘品》《观
作者品》《观有无品》等。这样一来,“自然”的含义便是无自性、无作者、无对待的
假设,不过是为着了证因缘和合的方便道。
八,关于“道性”。这是隋唐道教普遍关心的问题,探讨的是悟道成仙的根源。孟
氏说,“道以圆通为义,谓智照圆通;
性以不改为名,谓必成圆果”,“道性者,理存真极,义实圆通”。道性的圆通性
证明众生皆有道性,而众生有道性正是得道的基本依据。孟氏阐述了道性遍寓万物的思
想,为人能成仙了道找到了理论根据。
总之,《道教义枢》在涉及道教哲学之处,较多地引用道教重玄派思想,显示了与
重玄派的密切关系。其所讲述的道教教义明显受到佛教义理与术语的影响,对佛教的方
法论也有所吸收,反映了当时道教积极汲取佛教理论精华以充实提高自身教义的特点。
《道教义枢》在体例上每条首先以“义曰”作提要,然后广引诸种道经加以阐释,
使人能大体看到这些教义的历史演变和道教学者对此的不同解释,这对研究南北朝到隋
唐的道教教义以及道教哲学范畴具有重要价值。
(上文是复制的,搜三清的时候发现有这个文集 感觉还不错 推荐给大家 不过我还没看本书。。)
可以去新浪爱问下载 有个PDF版的 深不可测 好长啊,有点难懂:L可能是我太笨了。
页:
[1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