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楼主 |
发表于 2011-9-8 18:46:11
|
显示全部楼层
脏腑与形体组织
形体组织主要指脉、筋、肌肉、皮肤、骨等。它们与五脏的关系是心主脉,肝主筋,脾主肌肉(及四肢),肺主皮毛,肾主骨。同时,人体脏气的盛衰,又会反应到最明显的部位。如;心,其华在面;肝,其华在爪;脾,其华在唇;肺,其华在皮毛;肾,其华在发。可见脏器和肌体的关系是密切的。
此外,肝有病变,病人可出现抽筋,指甲变薄变软;心有病变,可使血脉衰弱,面色无华;脾有病变,可使肌肉消瘦,口唇谈白;肺有病变,可使皮毛枯搞;肾有病变,可使骨生长不正常,毛发稀少等等。这都说明了脏器的病变反映到相应的形体组织。
中医认为“脾”、“胃”、“小肠”、“大肠”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?
中医认为,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,各脏腑、组织、器官的功能活动不是孤立的,而是相互有关联的,是整个机体活动的一部分。它们以经络为通道,在各脏腑组织之间,相互传递着各种信息,在气血津液环周全身的情况下,形成一个非常协调的统一整体。
脾与胃通过经络相互络属而构成表里关系。胃主受纳,脾主运化,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及其精微的输布,滋养全身,故脾胃共为“后天之本”。脾主升,胃主降,“脾宜升则健,胃宜降则和”。脾喜燥而恶湿,胃喜湿而恶燥,两者相反相成,共同完成饮食物的转化过程。如果脾气不升,则胃气就会失降,会出现纳差、恶心、腹胀、便秘等症;如果饮食不节,使胃失和降, 则会影响脾的升清,使运化失司,出现腹胀、腹泻等症。
同样,胃与小肠、大肠的关系也相当密切,它们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饮食物的消化、吸收和排泄过程的密切配合。小肠接受经胃腐熟及初步消化的饮食物后,进一步消化、泌别清浊,清者即精微物质,上输于脾,经脾转输于全身,以起营养作用,水分则吸收后成为渗入膀胱的尿液。浊者,为食物的糟粕,下达于大肠,经大肠的传导与糟化,再由肛门排出体外。所以, 传化水谷的过程,需要不断地受纳、消化、传导和排泄,虚实更替,宜通而不宜滞,即饮食物在胃肠内必须更替运化,而不能久留。
当胃内有实热,消灼津液,则可导致大肠传导不利,大便秘结不通;而大肠燥结,便闭不通,就会影响胃的和降,出现恶心、呕吐、食少等症。
中医认为“肾”与“脾”、 “胃”之间的关系如何?
中医认为肾为“先天之本”,脾胃为“后天之本”,所以肾与脾胃是相互资助、相互依存的。肾的精气有赖于水谷精微的培育和充养,才能不断充盈和成熟,而脾、胃转化水谷精微则必须借助于肾阳的温煦。故有“非精血无以立形体之基,非水谷无以成形体之壮”之说法。
如果肾阳不足,不能温煦脾阳,则会出现腹部冷痛、下利清谷或五更泄泻及水肿等脾阳虚的证候;如果脾阳虚,日久则会导致肾阳虚,脾肾阳虚则导致肠道传送无力,使大便艰涩、排出困难 ,伴有腹中冷痛,四肢不温,腰膝酸冷等症。
肝、脾、肺、三焦、小肠如何参与水液代谢?
(1)肝对水液代谢的调节
水液代谢的调节和肝有密切关系。肝主疏泄,调畅气机,而水的运行亦有赖于气的推动。肝调节水液代谢,主要通过三个途径来实现:一是调畅三焦气机,使三焦水道通利;二是促进肺、脾、肾等脏腑气机的升降,从而发挥它们主持水液代谢的作用;三是气行则血行,血行则水利,气血运行通利,水液运行也就正常。若肝有病变,疏泄不利,气机不调,则影响气、血、水的运行;血瘀水阻,气滞水停,从而导致水液代谢障碍。临床可见臌胀、腹水等病症。
(2)脾对水液代谢的调节
脾主运化,在人体水液代谢过程中,发挥着重要作用。
运化水液的含义是很广泛的,包括“脾气散精,上归于肺”,以及水液在体内各脏腑组织器官的转输、布散、排泄等升降出入过程。脾居中焦,为全身气机升降、水液代谢的枢纽。水液在体内由肺而下降于肾,或由肾蒸腾气化而上升于肺,均需靠脾的转输作用,方能维持正常。脾气充足,运化水液功能健旺,人体水液代谢才能协调平衡;若脾虚失运,则水液难于转输排泄,导致水湿内停,产生多种病症。故《素问·至真要大论》说:“诸湿肿满,皆属于脾。”即是强调了脾在水液代谢过程中的重要作用。
(3)肺对水液代谢的调节
肺主宣发、肃降、通调水道。水液有清有浊,其中之清者,经肺的宣发布散作用,分布到体表和脏腑,以滋养濡润脏腑、肌腠、皮毛;而其中之浊者,则通过肺的肃降作用,经过三焦水道下降于肾。所以,肺对水液代谢的调节作用,主要是通过调节排汗和通调三焦水道来实现的,故“肺为水之上源”。肺病,则水液代谢失常,可形成水肿、小便不利等。
(4)三焦对水液代谢的调节
三焦属六腑之一,为气机、水液升降之通路,是参与人体水液代谢的重要脏腑之一。《素问· 灵兰秘典论》说:“三焦者,决渎之官,水道出焉。”这是对三焦通行水液功能的很好说明。因此,三焦有病,往往影响水液代谢。从临床实践看,三焦病变多属实证,常见尿闭、水肿等症。三焦壅塞,水液受阻,不但可以见到皮肤、肌肉等全身性水肿,同时,还可见到腹水、悬饮等病症。
(5)小肠对水液代谢的调节
小肠具有泌别清浊的生理功能,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:(1)吸收水谷精微;(2)将食物残渣下输大肠;(3)吸收水液参与水液代谢。小肠在吸收水谷精微的同时,也吸收部分水液,下行膀胱为尿,故又称“小肠主液”。若小肠有病,清浊不分,并走大肠,则可见腹泻、小便短少等症。
在消化系统的消化过程中,除了有脾的运化、胃的受纳、肝的疏泄、胆汁的参加,还需要肾阳的温煦,肺的宣发与肃降。同时,小肠的分泌清浊,大肠的传化糟粕也是很重要的。 五脏是什么 五脏,是心、肺、脾、肝、肾的合称。五脏的生理功能,虽然各有所司,但有其共同点,主要体现于以下两个方面:一是五脏都与精神活动有关。如《灵枢》说:“五脏者,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也。”这说是说,心、肺、脾、肝、肾五脏都与精神活动有密切关系,这里所说的“精神血气魂魄”,即代表着不同的精神活动,并分别归属于五脏。如“心藏神”、“肺藏魄”、“脾藏意”、“肝藏魂”、“肾藏志”等。
人体分奇经八脉、十二经络。
八脉者,任脉、督脉、冲脉、带脉、阴维脉、阳维脉、阴跷脉、阳跷脉
十二经络者,手太阴经(肺)、手阳明经(大肠)、手少阴经(心)、手太阳经(小肠)、手少阳经(三焦)、手厥阴经(心包)、足太阴经(脾)、足阳明经(胃)、足少阴经(肾)、足太阳经(膀胱)、足少阳经(胆)、足厥阴经(肝)
此为,奇经八脉十二经络,总共20条。
2005年中国中医研究院和中国科学院,联合通过方色性的氧14,用x光照射,证明了经络的存在。
|
|